董树人
我的一位南方籍朋友对我说,他在北京生活、工作多年,常听人说某某“出幺蛾子”,这究竟是什么意思?尽管查阅了相关工具书,依然不甚了了。
我对他说,要解释好这个词语,首先得知道“幺蛾子”一词的来历。
“幺蛾子”一词,来源于京津冀地区流行的骨牌牌戏“顶牛儿”。其中有一张牌,牌上共四个点儿,一端是一个点儿,另一端是三个点儿,且三个点儿斜竖。玩牌者觉得,这张牌四个点儿排列的样子,像昆虫蛾子的一个翅膀,所以就把这张牌称为“幺蛾子”。
玩“顶牛儿”时,得先尽着手中点数多的牌出,因为最后是根据所扣牌和手中所剩牌的总点数来决定输赢的;输者分大庄、二庄、末庄,也由此决定。“幺蛾子”这张牌的点数较少,一般都靠后出。当牌龙的两端一头儿是一个点儿,另一头儿是三个点儿时,手中握有“幺蛾子”的人决定出这张牌。他把牌接在哪头儿都可以,接在三个点儿的一端,两端露出的都是一个点儿,接龙通常能继续进行;但当他估计把“幺蛾子”打出去以后,他手中所剩牌的总点数跟其他三人相比是最少的话,他就把这张“幺蛾子”接在一个点儿的一端,如此使两端露出的都是三个点儿。这时候,其他一端三个点儿的牌如“三儿五”“三儿六”等因点数较多,早就打出去了,所以,他这一出,别人再也不能出牌,遂使本轮牌戏结束。该人的出牌行为,就属“顶牛儿”牌戏中的“出幺蛾子”。
在日常生活中说某人“出幺蛾子”,是语言的比喻用法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自1996年的第三版,到如今在市面上流行的第七版,一直把“幺蛾子”注为“鬼点子;坏主意”,这是不够确切的,因为它注的不是词的本义,而是词的比喻义。注释时“比喻”这点,必须注明,否则会让人觉得“鬼点子;坏主意”与“幺蛾子”互不搭界,怎能有意义关系?
其他注家把“幺蛾子”注为“节外生枝的事”(陈淑静),“与众不同的思路、办法”“指能出各色主意的人”(王子光 王薇),“泛指不正当的,有阴谋诡计的事情”(高艾军 傅民),就更值得商榷了。因为“幺蛾子”只是比喻某种主意、点子,若落实到某种人、某种事上,就诠释得太离谱了。特别是高、傅二位,居然给大人用的临时性比喻(跑龙套的本来应该一边各站两个,由于孩子刚刚学戏,因临时慌乱出现一边站一个、一边站三个,而被大人批评他们“成幺蛾子了”)设立了“幺蛾子”词条用法的独立义项,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。(见《北京话词典》966页,中华书局,2013)
实际上,可以把“幺蛾子”注为①“顶牛儿”牌戏中的一张骨牌名,共四个点儿,一端是一个点儿,另一端是三个点儿斜竖,玩牌者认为它好像昆虫蛾子的一个翅膀,故名。②比喻在众人中,某人对某事所出的怪主意、歪点子。
这里尤其应该指明的是,“出幺蛾子”的使用范围也是有限制的,它一般用于小的群体间,如乡亲间、朋友间、同事间。如果某人既不是乡亲,也不是朋友、同事,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,哪怕他对某事出的主意再怪异,我们也不能用这个词来指斥他。还应该指明的是,家庭成员间、亲友间,即便某人对某事所出的主意怪异,也不能用这个词来指斥他。这个词的使用语境值得注意,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乱用词语的情况。
再附带说一下,目前“幺蛾子”一词的“又作”很多——“幺”又作吆、夭、妖;“蛾”又作娥、鹅、讹。如果知道骨牌最初命名的义理,上述“又作”便不会出现。“幺”就是“一”,“蛾子”就是“一种会飞的昆虫”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